新闻中心
最早可追溯至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之初的森林组、水利组,而后历经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到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西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土保持专业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等演变,博硕士研究生一直由水土保持研究所承担。2023年7月15日,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需求,学校在水土保持研究所基础上整合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系科教力量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同时保留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学院(所)以“团结、敬业、求实、创新”为院风,凝练出以“厚重朴实、协力攻关、求实创新、无私奉献”为内涵的“黄土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0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70人,副高级职称64人,博士生导师98人,硕士生导师43人.拥有国家级人才22人次,省部级人才82人次,其中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1人。 学院设有本科专业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底蕴深厚,历经近7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在2024年全国学位授权点申报中,学院获评A级。多年来,学院在土壤侵蚀机理及模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植被建设与生态修复模式、旱地农业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等方向,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事业的发展。 学院立足黄土高原,对全国,以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为核心,依托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野外科学观测站(其中3个为国家级)等15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五年,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地方和国际合作项目及课题300多项,主要有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500多篇。近十年,学院有23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7项。 学院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积极开展跨部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已与30多个国际组织签订双边协议,在科技部、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欧盟委员会等支持下,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荷兰、塞尔维亚、阿根廷、欧盟委员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6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与全球5大洲40余个国家在多学科领域开展深层次、多元化的联合研究、人员互访及研究生培养等合作交流。 近五年来,学院主办国际学术会议7次、国内学术会议12次,其中40余人(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去国外进行合作研究、讲学、考察和学术交流,同时邀请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90多人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每年有近20名访问学者和研究生被派往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有近5%的优秀本科生,前往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海外访学交流活动。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始建于1981年,发展历史中成绩卓著。2006年获批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2011年建成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整体实力与综合办学水平处于国内领头羊,2019年被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隶属于国家农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它与生态学、地理学、林学、水利工程、林业工程、农业资源利用等学科紧密相关,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的显著特点。鉴于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治理的紧迫性,加强本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对遏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蔓延、恢复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聚焦水土流失现象、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问题,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林草生态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等技术,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蔓延、恢复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土壤侵蚀原理、水力学、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岩土力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国内升学:超过75% 的毕业生凭借优异成绩通过保研或考研等方式,进入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学科领域积淀深厚的院校;科研院所包括中国科学研究院(地环所、南土所)等专注于生态环境研究的国家级机构。 国际深造:部分优秀学生选择前往国外知名大学,攻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环境科学等相关方向的学位,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专业素养,例如前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 科研机构:毕业生可进入各地水土保持相关领域的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从事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水土保持研发技术、生态修复工程试验等课题研究工作。 高等教育:在各大高校担任教师,承担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开展前沿科研项目,推动学科发展;也可进入职业院校,培养专业方面技术人才,传播水土保持知识与实践技能。 政府机构:通过公,进入各地的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处)、水务局、林业局等地方政府部门,参与制定水土保持政策法规、监督生态保护项目实施、规划区域生态建设等工作。 事业单位:在水土保持监测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等事业单位任职,负责开展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设计、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公共服务。 工程建设:在各类生态修复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项目中,负责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监理与验收评估等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防治。 环保企业:进入环保科技公司、生态工程公司等企业,参与环境治理项目、水土保持研发技术与推广应用等工作。 生态修复学专业是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瞻性新农科专业,聚焦受损ECO修复、水土修复与保持、农林对环境造成污染治理、生态价值产业化及流域综合治理等领域,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建设将深化我校新农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的支撑作用,为涉农高校生态治理人才教育培训提供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