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野生动植物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今天,《党风政风热线》栏目邀请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伟,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田文勇,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张卫杰,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朱代博,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双庙子保护站玉皇庙川金丝猴基地负责人乔冰勃,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板房子保护站负责人任闯做客直播间,围绕“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果和生态修复成效”方面的情况接受访谈并与大家交流。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伟表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严格落实保护区分区管理措施,即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严守保护红线,确保野生动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划定生产生活活动范围;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支持引导社区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发展林下种养殖、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产业增收,实现一起发展;努力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保护网络,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真正的完成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位于周至县境内,辖区范围涉及板房子、厚畛子、王家河三个镇,下辖双庙子、小王涧、安家岐、板房子、厚畛子、老县城6个保护站,保护区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主于周至县秦岭北坡深山地区。 保护区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天然的物种资源“基因库”。 在ECO保护方面,周保局先后开展了引汉济渭黄石板弃渣石场占地修复、西成客专供电线国道废弃路段、板房子等生态修复工作,共完成生态修复面积600余亩,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物种保护方面,完成大熊猫、金丝猴、红豆杉等珍稀保护动植物和种质资源的调查,更新了资源数据,编制形成专项监测报告13项。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珍稀物种研究和保护,其中《秦岭川金丝猴科学监测与保护》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优秀案例。 在基因多样性保护方面,实施了108国道秦岭梁废弃路段生态修复工程,帮助联通此前被国道分隔的大熊猫天华山种群和兴隆岭种群,促进了大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人防——建立“领导包片、科室包站,站长包抓巡护员、巡护员包抓责任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常规巡护、稽查巡护、责任区巡护和边界巡护,年累计巡护里程2万余公里。 机防——完善智慧林区建设,配备了无人机8架、GPS智能巡护手持机、卫星电话等专业设备,架设远程视频实时监测设备170余部,在保护区按照每4平方公里一台红外相机,共安装红外相机300余台,全天候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每半年对监测数据来进行一次回收判读,2024年全年收回有效照片约33000余张。 技防——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我们运动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森林防火语音宣传系统、智能红外相机自组网、图像智能识等先进的技术,实现了资源监测的实时化和数字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专门的野生动物科研监测基地,如玉皇庙金丝猴监测基地、大熊猫金丝猴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周至分站,选派青年业务骨干长期驻扎一线,深入研究川金丝猴、大熊猫等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种群活动规律。 通过充分的发挥监测体系联动作用,让我们也可以及时准确、全面科学地掌握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群活动及数量变动情况,为我们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秦岭地区是大熊猫栖息地分布的重要地带,秦岭中段108国道贯穿于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使原本为一体的大熊猫栖息地被隔断,导致公路两边栖息地面积最大的大熊猫兴隆岭居群与天华山居群隔离,严重影响了大熊猫基因交流与种群扩大。 1999年国家投资建设108国道秦岭隧道,2000年5月秦岭隧道建成通车。为有效缓解这一明显问题,2016年,周至保护区持续开展实施生态廊道修复工程,累计投资投资约400余万元,对原翻越秦岭主脊的12km废弃路段进行生态修复,种植大熊猫主食竹秦岭箭竹46.7公顷,建立野生动物通道,为公路两侧的大熊猫等动物种流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实施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监测项目,主要通过样线调查,样方分析,结合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做监测。2018年,在周至保护区秦岭梁区域,群众在回家途中偶遇并拍摄到大熊猫横穿108国道的视频;2023年5月安装的红外相机,在108国道以东三十担银梁区域拍摄到大熊猫活动影像资料,记录了大熊猫在108国道以东区域活动;2024年5月,拍摄到大熊猫行走于已修复的生态廊道,这是周至保护区首次记录到大熊猫在108国道生态廊道内活动,这充分表明大熊猫正在利用秦岭废弃108国道生态廊道,逐步向东扩展的迹象。同时,在隧道南、北坡多次拍摄到豹活动的影像资料。特别是,2024年5月16日和5月26日,在生态廊道附近区域的同一台相机,先后两次监测到一只成体豹带领两只亚成体豹活动的视频,两次拍摄时间仅相隔10天。豹在秦岭地区处于生态链的顶端,它们的频繁现身,充分佐证了周至保护区食源丰富,ECO稳定健康。 周至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初就是以保护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为主要目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双庙子保护站玉皇庙川金丝猴基地负责人乔冰勃介绍: 近年来,周保局根据西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挖掘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助力打造世界人文之都的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和西安市林业局对周至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思路的批示精神,组建了金丝猴科研监测队伍,明确了以川金丝猴种群动态变化和栖息地范围变化为主要研究方向,为逐步优化保护区森林资源管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一是分时段进行投食招引。在每年的3-5月和10-12月分两个监测期对金丝猴进行投食招引,两个监测期正处于金丝猴的繁殖期和发情期,是金丝猴亟需补充能量和囤积脂肪的两个重要时期,适当的投食有利于金丝猴个体囤积足够的脂肪来度过秦岭北麓寒冷的冬季,也有助于雌性金丝猴在早春有足够能量生产和哺育幼崽。 二是减小投食对金丝猴食性影响。监测人员将萝卜切片与玉米粒一起均匀地撒在投食区域里,为将人为影响最小化,对其投食的数量与次数进行严格的控制,仅为猴群每天需要食物的很小一部分。 三是保持金丝猴野生自然生存状态。在投食结束后,猴群会离开投食区回到深山区休息或自然取食。因此人工投食对猴群的食性、行为与日常活动影响较小。 我们的工作不仅限于保护区内,而且向周边社区辐射。我们聘请了十几名当地青壮年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一起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为了让公众有更直观的体验,周保局筹建了自然教育基地,占地43亩,这中间还包括免费开放的动植物及电子标本馆,每年累计约有3000余人通过咱们提供的科普讲解服务,亲身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同时,在保护区开辟了3条自然体验线路,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大自然,为他们提供宝贵的生态学习机会,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从而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此外,我们还与学校合作,编制了《周至保护区自然教育研学手册》,为自然体验活动提供科学指导。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充分的利用社会化媒体(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定期分享保护区的监测成果,让公众了解、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保护区工作的认同和支持,进而激发了更多人自觉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来。 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伟呼吁大家: 1、使用皮草和野生动物制品。也不要食用野生动物。这不仅关乎动物保护,也与我们自身的健康安全密切相关。 2、当您进山游玩时,请遵守保护区管理制度,不去非法穿越,不随意采摘植物,不惊扰野生动物,以负责任的方式欣赏自然美景。 3、保护生物多样性源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比如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多用环保材料,节约水电等。这些小事看似简单,但当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这样做时,就能汇聚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