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最繁忙的节气之后,山东省潍坊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瑞农业)负责人孙德东将最终一吨小麦存入粮仓。8月4日,他向记者盘点:“本年粮食取得丰盈,每亩地多收了160斤。”这一成果让孙德东喜不自禁。 丰瑞农业地处山东省潍坊市北部。因为靠海较近,地下咸水多,地步“近乎撂荒”,被称为潍坊的“北大荒”。当地乡民刘朋来还记得:“当年地里盐碱度高,周边没有可用的淡水,撒下种子就盼着下雨。” 从“近乎撂荒”到“粮食满田”,孙德东要感谢一支团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刘兆辉研究员团队。 在遭受技能难题却束手无策的时分,孙德东与刘兆辉团队接上了头。其时是2015年。 刘兆辉小组成员、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李彦研究员和记者说,管理盐碱地,传统办法是凭借“水改盐”,经过深耕深松、客土压碱、灌水洗盐等过程,把本来含盐量较高土壤的含盐量控制在1‰以内,改造后的盐碱地开始具有耕种条件。 不过,孙德东脚下的这片盐碱地有些“固执”。在尝试了一系列传统改进方法和栽培手法之后,他发现土壤质量依旧不高。 刘兆辉团队与丰瑞农业对接的时分,正值该团队攻关“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制方案项目“环渤海盐碱地犁地质量与产能进步技能形式及运用”的关键时刻,对上述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兆辉来说,研制国家级项目与霸占底层企业未来的开展难题在运用上达成了共同。 “针对丰瑞农业的痛点,咱们最初做了两件事。”李彦表明,他们第一步瞄准了土壤,“咱们参加了自研肥料,其含有的化学营养进步土壤营养,相应降低了盐碱地土壤上盐分的钳制程度,对作物损害就变小了。”其次,该团队根据土壤里的作物,在自研肥料中参加促生抗盐物质,进步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成长,相应地降低了盐分对作物的损害。 “最终,作物发生的秸秆又回到了田里,成了循环肥料。”李彦表明,“咱们的思路是以化学肥料为起点构成一个盐碱地改进运用的良性循环系统。” “选用刘兆辉研究员团队的‘以肥降盐—促生抗盐—循环膏壤’整套技能形式后,之前很难‘抵挡’的中重度盐碱地,土壤变肥、渗透性变好,粮食产值增加了10%至20%。”孙德东说。 走进山东省东营市穗东家庭农场里,成片的玉米已近人高,其叶片青绿,茎秆强健。隋延峰是这片农场的负责人。他和记者说,从中度盐碱地到青青玉米地,“奇特肥料”立了大功。 让隋延峰获益的肥料,来源于刘兆辉团队的一次性上肥技能。“传统上肥,习气多上肥,本就盐分高的土地上更是‘落井下石’。”刘兆辉说,“咱们在小麦、玉米耕种时种子与肥料同播,抗盐的缓控释肥料一次性施入,后续不追肥,粮食不减产乃至增产。” “一次上肥,管用‘终身’。”这句话是对上述肥料的精准归纳。不过,该肥料的亮点还在于,土地用肥量少了,人工费省了,粮食产值不降反而增加了。对此,刘兆辉解说:一次性上肥技能系统在减氮20%条件下,氮功率进步了7.3%至26.4%,减排超30%。 实际上,刘兆辉的上述新技能不只在潍坊、东营两个地级市落了地,还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得到了推行。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方春屡次到丰瑞农业进行测产点评,他发现,运用刘兆辉团队技能的麦田与对照惯例上肥处理的麦田比较,小麦均匀亩增产了14.9%—22.4%。 待到收成时节,潍坊农人刘朋来看到原先近乎撂荒的“北大荒”变成了现在的“丰盈田”,直竖大拇指,“曾经冬春白茫茫、光溜溜的土地,现在依托科学技能,不只长出了小麦玉米,并且还长得好、收成好。” 孙德东说:“我流通的土地,实施小麦—玉米轮作,做到一年两季,周年产值从原先的200多公斤进步到现在的1000多公斤,‘穷山恶水’变成了‘沃野良田’,‘奇特肥料’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