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全面展示厦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主要成效、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0月21日起举办“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今日,“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举行,主题为:“十四五”时期厦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本城市成就。 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拓展习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城乡深层次地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在城乡和鸣中见证乡村振兴,在山海交响里看见美丽厦门。 蓝天更加透亮,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2024年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优良率99.5%,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日常呼吸“标配”,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常客”。 水质更显清澈,新建改造污水管网800多公里,85%以上建成区实现雨污分流,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良水质保持100%,优质水占比从20%提升至66.7%,市民最重要的两个“大水缸”石兜水库和汀溪水库水质均达Ⅱ类。 大海更为湛蓝,整治修复滨海湿地150公顷,红树林超过170公顷,海漂垃圾密度全省最低,市民游客亲海戏水更舒心。生态向好,万物有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跃入游客镜头,200多只珍稀鸟类栗喉蜂虎在五缘湾自然保护区哺育雏鸟,成千上万候鸟飞越千山万水来杏林湾越冬,厦门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城市绿意盎然,植树造林近1.8万亩,森林抚育近10.8万亩,新增改建园林绿地1800多公顷,建成绿道310多公里,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诗意栖居的厦门人“面朝大海、四季花开”。 乡村清爽洁净,1200多个自然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率超过90%,生活垃圾率先做到日产日清和无害化处理,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绿盈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 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坚决向高耗能、高污染说“不”。2024年万元GDP耗电472.6度、耗水5.7吨,分别约为全国中等水准的2/3、1/8,鼓浪屿近零碳景区、火炬高新园区等6个案例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典型。 用法治和机制守护绿水青山,先后制修订《环境保护条例》《河湖长制条例》等11部地方性法规。持续构建“从山顶到海洋”保护治理大格局,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每一条河流、每一片山林都有人管有人护。 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筼筜湖美丽河湖、军营村“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等3个案例,分别入选习生态文明思想等实践案例库,海漂垃圾治理机制、低值废弃物回收利用、排污监管全链条集成创新等14项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 通自然村道路100%硬化,通行政村道路100%双车道,自来水普及率100%,农网供电可靠率99.99%,行政村5G通信网络、宽带、快递服务全通达。城乡学校100%建立帮扶或教育共同体,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161所农村幸福院,率先实现镇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近300家公益性村卫生所全部纳入医保管理,就医报销比例平均达95%。在硬件联通、服务优化的同时,实施乡村振兴精品示范项目近1600个,岛外农村望山看水记乡愁,成为市民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远方不远,就在本市,我们推出“厦乡趣”小程序,成为厦门人的“周末导游”,周末哪里去?就问“厦乡趣”! 看产业,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年营收从1021亿元增至1303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从43家增至59家,18家次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 看集体,14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62.3%,从1.06亿元增至1.72亿元,多数行政村年收入超过50万元。 看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612元增至36345元,连续20年保持全省第一。 看对比,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比从2.30:1缩小到2.09:1,发展成果更公平地共享,城乡一体化更坚实地迈进。 Q:“十四五”期间,厦门市在海洋生态修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市资源规划局局长柯玉宗:我市坚持以系统性观念全方位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根据厦门海域湾中有湾的特点,在国内沿海地区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修复受损岸线,形成优美的滨海生活岸线和海洋生态景观。“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中央资金支持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自2021年以来,共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11亿元,已到账8.3亿元,用于实施鳌冠海域岸线保护和生态综合整治(鳌冠片区海域修复)工程、厦门大桥—集美大桥集美侧海岸带保护修复一期工程、下后滨段海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九溪口—大嶝大桥段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完成整治修复滨海湿地面积149.76公顷、岸线千米;新营造红树林面积41.4085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面积20公顷;修复沙滩长度2.5公里;滩面清理402.07公顷。对维护沿海海洋生态安全、提升海洋ECO质量功能、提供公众亲海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将根据《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要求,继续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统筹推进海域、海岛及海岸带生态修复,加强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系统。 Q:“十四五”期间,厦门市在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伯星:“十四五”以来,我们接续推出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增长助力高水平发展18条措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审批质效。创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方面实行环评、排污权、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开展产业园区区域环评“一本制”管理试点,全市实行环评文件审批告知承诺制项目占比67.51%,累计节约审批时限8.7万个工作日,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储备排污权以优惠价格快速保障厦门海辰新能源等684个项目需求、节省资金3871.9万元。积极争取海洋倾废指标超1亿立方米,保障厦金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指导完成845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三是深化柔性执法。首创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清单和行政检查“无事不扰”事项清单“三单”联动机制,全市共189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不予处罚事项从27项增加至50项,近五年对合乎条件的220家次企业不予、从轻、减轻处罚,减免金额1485.17万元。 Q:“引客下乡”机制作为近年厦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请问目前实施成效如何?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伟文:厦门市非流动人口91%在城区生活,为破解乡村人气不足问题,同时满足市民体验乡村生活需求,我市紧扣“加快建设城郊型和美乡村,发展城郊型高的附加价值特色农业”定位,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运营主体为依托,深入开展“引客下乡”工作,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45元,总量连续二十年保持全省首位。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32125元、增长6.7%,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首位。“引客下乡”实施成效大多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多元引客提升乡村热度。我们创新建立“周末旅游+平日研学”等客源分流机制,围绕各年龄段群体,精准引导客源下乡,已累计推动超1200万人次市民下乡。今年以来,共举办“厦乡趣”品牌活动51场,打造四季主题、精品路线等分类场景实现区域引流。完善智慧服务平台,构建“数字引流+精准服务+数据反哺”的新业态,解决市民乡村游的信息需求。 二是创新运营提升服务能级。我们着力构建立体化乡村农文旅品牌体系,以市级主品牌“厦乡趣”为引领,四个区级特色子品牌共同发力,多个市场微品牌百花齐放,共同塑造“厦门慢生活”乡村休闲目的地形象。制定《厦门市引客下乡接待服务标准体系》,改善服务品质,提升市民游客满意度。各区推动成立“强村公司”,导入农村职业经理人机制,策划实施配套项目65个,推动农村停车场、乡村驿站等设施完善。深化“非遗在乡村”实践,两年培育乡村工匠72名、创办乡村企业58家,带动3.9万人次就业。 三是共建共享促进共同富裕。大量客源下乡,也给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机遇。我们按岛内、岛外每个行政村(社区)累计分别不超过500万元、1000万元,给予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项目财政资金扶持,各区也结合实际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共同帮助被征地农民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收入发展机制。探索“整村运营”“以租代管”活化古厝等模式,村集体牵头成立资产运营公司,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探索发展“共享经济”。如海沧区一农社区下陈社“特色鲜花田园小镇”项目,今年3月举办“油菜花节”引客超5万人次,带动村民创收28万元,作为“首发经济”案例获央视报道。 9月27日,“厦乡趣”智慧服务平台已经正式上线,我们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广大市民上线体验、互动交流,一同推动“引客下乡”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Q: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是影响村容村貌的“老大难”问题,“十四五”以来,厦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进行农村污水治理,推动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改善? 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十四五”以来,厦门下大力气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针对过去长期影响村容村貌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这一“老大难”问题,我们坚持全域统筹、系统治理,五年来,一个个村庄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四个举措: 第一,精准施策,用“量身定制”快速完成治理工作。目前,全市1216个自然村已经全部完成治理工作。在治理中,我们充分发挥厦门城市化率高的优势,将其中六成村庄的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市政管网,由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其余四成村庄,则采取建设污水处理站处理的方式,尾水还田还林,实现资源化利用。按照《福建省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部署,我市于2022年8月提前三年完成治理工作。 第二,质量为先,用“统一标准”打造放心工程。农村污水治理,工程质量是生命线。为此,我们从源头抓起,制定了覆盖设计、施工、验收的全套技术标准。2023年建设成效评估结果显示,总体成效显著,达到预期目标。2023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现场会在厦门召开,我们持续巩固深化,治理成果稳定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第三,管理为要,用“管家+智慧”保障健康运行。治理农村污水,“建好”是基础,“管好”才是关键。为此,我们重点推动两项工作:一是“专业管家”,主要是推动引进专业的运维单位负责日常管养;二是“智慧大脑”,利用城市排水管网一张图、排水管家APP等信息化手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将管网信息、排水户信息导入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智慧化管理。 第四,长效监督,以“常态化体检”巩固治理成效。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长远。我们出台了《厦门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回头看”机制,每月开展农村里的生活污水设施运维帮扶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整改,形成“建设-管理-监督-提升”的完整闭环,确保治理成果长效惠民。 总而言之,农村污水治理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打通了城乡融合的“绿色脉络”,为绿水青山筑牢了生态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下一步,我们将牢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殷切嘱托,继续努力,将“水清岸绿”的生态蓝图变为“城乡共美”的实景图,让美丽乡村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记者:袁舒琪 摄影:黄晓珍 视频剪辑:谢佳诺 许秋珩 黄晓青 陈诗祺 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