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产品中心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赴德阳对接交流、创建“科创中国-会地联合创新中心”协同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来源:bob的网址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5-11-06 23:36:53

  2025年10月14—15日,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德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协办的“科创中国”产业科技服务团(2025) 智慧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接交流会在德阳市旌阳区开展。

  项目负责人、服务团团长、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执行秘书长王应宽,四川省科协创新发展部二级调研员刘基富,德阳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凯,德阳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段旭基,德阳市科协创新发展部部长程义,德阳市旌阳区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李得立,德阳市旌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文明波,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群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研究员白由路,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谢守勇,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叶发银,渤海大学粮食加工与储运研究院院长,辽宁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志刚,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加工所高级工程师朱广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化研究所智慧农业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王元杰,四川奥凯川龙农产品干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王广万,旌阳区级部门、镇(街)领导、专家,四川耀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项目组成员共40余人参会。

  10月15日上午,“科创中国”产业科技服务团(2025) 智慧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接交流会在旌阳区德新镇五星村旌耘粮仓报告厅开幕。

  德阳市旌阳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李得立在致辞中表示,农业是旌阳区的根基,而智慧农业则是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旌阳区坚决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将智慧农业作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振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希望能与学会开展深度交流,借助学会丰富的资源平台,充分的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促进旌阳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德阳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凯在致辞中表示,学会王应宽执行秘书长亲自带队,为旌阳区智慧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可以发现学会对德阳的关心、关爱,深刻体现了学会心系“三农”,服务乡村振兴,聚焦基层的家国情怀和务实作风。同时在致辞中也表达了相关需求:1)科技助农指导;2)人才培养指导(懂技术、懂经营的农民);3)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指导(提升市场竞争力);4)农业科普指导(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方兴未艾,“科创中国”潜力无限,相信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鼎力支持下,在省科协悉心指导和市区政府的重视下,德阳的智慧农业定能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执行秘书长、服务团团长王应宽在致辞中表示,学会与四川省科协、德阳市科协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推进德阳“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实施“科创中国”赋能主导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聚焦旌阳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充分的发挥学会在农业领域的人才、技术、组织优势,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旌阳区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人才支撑,我们多次商议共建“会地联合创新中心”,期望依托创新中心开展科技服务。

  今年8月,德阳市科协杨凯书记亲自带队到北京,到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调研对接交流。今天,我也带领我们服务团特邀专家和我们项目组成员来服务德阳智慧农业产业,按照中国科协有关文件要求和《德阳市“科创中国-会地联合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德科创中国办〔2022〕1号)相关规定,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今天将进行共建“会地联合创新中心”签约。此次“会地联合创新中心”的签约,是服务团为德阳智慧农业发展服务的新起点。我会将以创新中心为纽带,持续汇聚科技力量、输送专业资源,与德阳携手破解产业难题、培育发展动能。期待未来我们同心同向、并肩前行,共同书写德阳农业高水平发展的崭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活力!

  为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平台优势,促进旌阳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致辞结束后,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共同开展了“科创中国-会地联合创新中心”签约与揭牌。随后,德阳市(旌阳区)领导分别为服务团团长王应宽研究员、白由路研究员、谢守勇教授、叶发银教授、肖志刚教授、朱广飞高级工程师、王元杰副研究员、王广万正高级工程师颁发了“智慧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顾问”聘书,同时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分别向以上专家和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师建芳颁发了高级咨询顾问聘书。

  针对旌阳区土壤肥力精准监测、退化土壤修复技术(如酸化土壤调理)、绿色投入品(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应用、轮作休耕制度优化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白由路长期从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从施肥历史与地力提升、工业革命对肥料的影响和化学肥料与耕地质量3个方面介绍了化学肥料与土壤培肥的关系。从施肥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植物的主要营养素除了碳、氢、氧和氮外,还需要一系列必需的矿物质,包括硫、磷、铁、钙、镁和硅,在某些植物中还有钠和钾。

  通过确保这些成分存在于土壤中或通过施肥添加,就可以取消轮作,增加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提高产量。化肥的施用改变了农业物质循环的路径与方法,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土壤肥力,使作物的连作成为可能,并推动农业实现工厂化。通过施肥达到肥料增效的方法可概括为正确的肥料、正确的用量、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施肥的方式也正朝着机械化、轻简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和施肥量紧密关联,并认为合理施用化肥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白由路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为旌阳区土壤酸化与改良培肥提供了重要参考。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谢守勇教授长期从事电动农机的研发及应用,指出电动农机包括纯电动结构、混合动力结构和燃料电池结构3种形式,具有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操控性好、自适应好、经济环保等优势。相关成果可实现农作物生理信息原位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农作物生理信息的实时在线监测和农作物全生命周期的长时间生理信息监测。并基于以上研究,开展西南山地智能农机装备触土部件脱附减阻、坡地动态调平、电动化等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形成了成套技术方案,相关设备包括:深泥脚田水稻插秧机、漏播自动补种马铃薯播种机、120马力遥控履带旋耕机、20马力履带旋耕机(量产)(推广到尼泊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榨菜带灰直播机和蔬菜移栽机、丘陵山地玉米收获机等。谢守勇教授的研究成果为旌阳区的农作物播种、收获和无损检测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针对旌阳区稻米深加工、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技术升级及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等问题,渤海大学粮食加工与储运研究院肖志刚教授从大米加工业技术创新及装备升级趋势解析、传统加工业技术变革所面临的瓶颈及破局之道、大米加工业变革的技术衔接点3个方面分享了大米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并认为大米碾磨技术新动向是以形成营养健康产品实现原料全值利用为技术目标,以催生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高水平发展为技术价值;胚芽米产品制备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是碾米技术的提质升级。通过感知、算法、预测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可在工艺流程进行微米级的在线工艺检测,实现稻米加工的糠、珍、乳的精准分离。肖志刚教授的研究成果为旌阳区的稻米加工与品质提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针对旌阳区农业园区“米线水稻”等核心产品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等问题,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叶发银教授从米粉米线的产业链技术革新方向、典型创新案例、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及建议3个方面分享了米粉米线的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指出,米粉米线的关键农艺指标是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标准;工艺装备智能化可实现多品种快速切换、提升质检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精准检验测试产品含水率并将产品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以上。认为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是:1)技术融合,呼应消费升级需求;2)全链整合,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3)标准引领,行业协同发展;4)文化赋能,从地域特产到品牌化运营;5)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可建立可追溯的原料供应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稻谷到成品全流程溯源。叶发银教授的研究成果为旌阳区米粉米线的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广飞分享了粮油产地分选与加工技术探讨研究应用,针对菜籽粕不同抗营养因子脱除条件各异、脱除不完全、营养的东西流失易同步流失的问题,研究开发了植酸酶复合热酸醇体系脱除菜籽饼粕抗营养因子消减技术;以低温冷榨菜籽饼为原料,创新了菜籽粕蛋白超微粉碎耦合pH法提取技术及含盐弱酸温和体系等两种制备高纯度菜籽蛋白技术体系。朱广飞正高级工程师的研究成果为深入解析旌阳区粮油加工产品的质量特性、推进当地深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为缓解粮食腐烂变质问题四川奥凯川龙农产品干燥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王广万分享了农产品干燥新技术。其公司研发的粮食烘干设备干燥规模大、效率高,在相同收储规模下,消耗燃料更少,已在玉米果穗、玉米粒籽、水稻、小麦、大麦、高粱、中药材等烘干中应用。王广万正高级工程师的研究成果可为旌阳区粮食干燥、品质保持提供要重技术保障。

  在开幕式之前(10月14日下午),项目组一行首先调研柏隆镇红花村新型农事服务中心(又称“农立方”),据旌阳区柏龙镇人民政府镇长李璐莎介绍,该调度中心主要进行粮食生产的调度、收割、烘干等农业模式服务的全过程,为旌阳区的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旌阳区家庭农场联合会会长杨兵补充到,“农立方”不仅是旌阳区智慧农机的指挥中心、旌阳区农机的应急指挥中心,同时还是旌阳区家庭农场联合会、金融服务办公地,更是柏隆镇红花村的文化中心。随后王广万总经理现场演示了他们自主开发的烘干设备,并积极与当地农机调度中心沟通交流,为粮食烘干设备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随后调研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据旌阳区黄许镇党委书记刘建雄和旌阳区杨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廷虎介绍,该服务中心由农机服务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工厂化育秧中心、报废农机回收中心和废旧农膜回收中心5个部分所组成。农机服务已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功能,能有效实现服务信息共享,2020年以来,累计服务面积达10万亩,累计节本增收超过200万元。

  最后调研了旌悦东美油菜制种科研基地,据旌阳区双东镇人民政府镇长龚韬和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艳介绍,该基地建有农事社会化服务中心、种子加工中心、国家级油菜制种科创中心,基地围绕油菜种子“产供销储研”一体化生产链条、油菜育种创新、制种油菜科普及研学教育、东美片区社会化服务、乡村振兴精品村运营等重点环节,快速推进种业创新应用,通过科技赋能油菜种业振兴,促进丘区油菜种业质和量的共同提升,探索种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路径。

  自“科创中国”产业科技服务团(2025)智慧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接交流会开展以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充分的发挥平台优势,组织、邀请专家解决行业难题。通过与旌阳区科协、人民政府,相关生产、加工公司的积极沟通、深度交流,为旌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相信在未来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能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品质、增加产值,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上一篇:人肏人人干人人弄人 MBA智库

下一篇:生产力Word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