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的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沉甸甸的数字,不仅代表了粮食生产的新高度,更是中国饭碗装着安徽粮的成色! 这一消息让人振奋!要知道,安徽省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第一个任务是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就必须端牢粮食这个“铁饭碗”,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三头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增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恢复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壤质量是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长久之计。 杨增玲建议,要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机制,根据真实的情况开展耕地质量定级试点工作。同时,利用高标准农田推进水肥一体化,不但可以节约50%以上的水资源和30%的肥料,还能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耕地质量。 过去的2024年,安徽省加快江淮粮仓建设,全方面实施“四良五优”工程,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54.6万亩,生物育种实验室启动建设。 同时,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6%。 多年来,安徽省始终把重农抓粮记在心上、扛在肩上,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也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 “虽然粮食产量保持高位,但粮食单产水平仍有待提升。”安徽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卢仕仁以单产为例,安徽水稻平均单产比江苏水稻平均单产要少180公斤。 差距就是潜力。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红建议,创建江淮粮仓研究院,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做文章,确保粮食安全。 “农业科技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需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给予长期的政策支持。”李红坦言,当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江淮粮仓的字眼,很激动,也很向往。 她说,可以统筹整合科研院所、农业高校、骨干企业的力量,打造江淮粮仓研究院,聚焦农业育种、水肥一体化、作物智能感知、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开展多学科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形成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全过程的科技保障,助力“农业强省”战略。 作为政协的一名新兵,老家在湖南的中储粮安徽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欧阳建勋对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同样有自己的见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欧阳建勋建议,仓储的硬件实力要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加强统筹储备保障能力,把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闲置仓容充分的利用起来,提升科学储粮覆盖率。 在他看来,不仅要优产、优储,还要优加,只有加工盈利了,才能倒推生产前端,提升粮食价格,这是一个良性的产业链,也是一个系统的组合拳。 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2025年,将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亿亩、产量825亿斤以上。高质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抓好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 目标任务依旧在800亿斤以上,言外之意,就是要守稳“粮袋子”,粮食产业更稳、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强,乡村全面振兴才会步履铿锵。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中国耕地土壤现状分析及暗藏的商机
下一篇:大豆一亩地能产多少斤